紐約砲台公園:紐約歷史的起點

 

紐約砲台公園位於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區南端。這裡有許多紀念碑、綠地,還可以看到紐約港的輝煌景色。紐約砲台公園面對大海有很大長凳,遊客可以做在這裡,凝視遠處自由女神像和愛麗絲島的倩影。沿著碼頭,你可以看到大砲,再往裡走便是無數的紀念碑和紀念館,包括克林頓堡國家紀念碑、救世軍紀念館、瓦隆定居紀念館和東海岸戰爭紀念館。
紐約是一座移民打造的城市,而曼哈坦南端的砲台公園(Battery Park)見證了紐約的蓬勃發展,是紐約歷史的源流。

早期,印地安人稱這裡為Kapsee,是「多石的岩礁」之意。 1625年,荷蘭人在此成立了西印度公司,由於商船貿易的需求,翌年建立了阿姆斯特丹堡,並沿著海岸線設置砲台。

到了18世紀初,沿岸的步道與港灣景緻吸引無數紐約人造訪,成為熱門的景點,填海造地的構想於焉而生。之後阿姆斯特丹堡夷為平地,殘骸用來填海與擴建砲台。為了因應戰爭,1808年至1811年,闢立曼哈頓南砲台,新的圓形砲壘矗立在離海兩百呎處,也就是現在的克林頓堡(Castle Clinton)。

克林頓堡在1855年至1890年間是紐約東岸的移民中心,估計有八百萬移民人口由此登陸入境。 1896年至1941年,克林頓堡為公園用地,作為紐約水族館開放民眾參觀。

二次大戰爆發,砲台公園的興建計畫延宕多時,倒是建了許多紀念碑以尊崇士兵、探險者、移民等。 1982年,紐約州正式宣布將砲台公園設計為港灣公園。

砲台公園海域擁有豐富的貝殼類生物。一個世紀前,這裡的海域全是滿載而歸的漁船,紐約市的龍蝦與蛤蠣運銷全球,是紐約出口的最大宗。然而,人口膨脹帶來的工業污染改變了水域生態,如今這兒的貝殼已列為禁食品。

漁業式微,渡輪業興盛了起來,參觀自由女神像與艾利斯島的觀光人潮湧進砲台公園,克林頓堡成為渡輪售票口。 911後,搭乘渡輪的安檢程序特別嚴格,近來Circle Line渡輪也來分杯羹,觀光客就多了個選擇,不必大排長龍接受檢查即可上船,相當方便,但乘客只能在船上遠觀。

砲台公園的觀光人潮不斷,小販們也動腦筋勤拉生意,曾經是華人和墨西哥小販兜售T卹帽子等紀念品,如今幾乎成為黑人的地盤,成群販售仿冒名牌包、仿冒名牌眼鏡,甚至表演起街舞來。多變的城市,連小販的生態也替換得奇快。

活絡的小市交易與人聲使砲台公園失去了公園應有的自然與寧靜,在金融區商業大廈的簇擁下,舟車繁忙的飛塵裡,它硬是多了些煩囂氣息。來到砲台公園,絕不是賞花呼吸新鮮空氣,而是湊那一股熱鬧,瞭望港灣,眺望那像徵美國獨立自由的女神像,瞭解園內雕像傳達的不朽精神。

像是靠近克林頓堡有座名為「移民者」(The Immigrants)的多人青銅雕像,刻有東歐、猶太、非洲奴隸等移民,他們的肢體與臉部神情流露著煎熬。 「移民者」於1983年落成,捐獻者是位慈善企業家,為了紀念他移民來美的雙親而​​建。

公園南端可見八面成排的紀念牆,名為「東岸紀念碑」(East Coast Memorial),以紀念二次大戰間在大西洋罹難的4601個士兵。 「東岸紀念碑」座向自由女神像,19呎的高牆上刻有死者的姓名、軍階、州別等,莊嚴肅穆。面對東岸紀念碑有座青銅老鷹雕像,爪上緊抓著桂冠,為海上的罹難者哀鳴。

在克林頓堡北側有座韓戰老兵紀念碑,尊崇那些服役於韓戰的士兵。紀念碑高15呎,中間切割出一個士兵的身形。創作這座紀念碑的藝術家Adams將紀念碑也設計成日晷,每年7月27日上午10時,韓戰結束的時刻,日光會直接射穿士兵的頭頂,照亮地面的紀念徽章。

砲台公園遼闊的港灣景色令人心曠神怡,周圍的歷史古蹟與摩天大樓交相輝映,前人的流血奮鬥、乘風破浪造就這座富庶強盛的城市。抬眼望去,海天一色,浪花飛揚,兩三百年的歷史在眼前淌流,讓人不禁心生崇敬,久久不已。

 

最新资讯

发表评论

【郑重声明】本网站部分文章由网友经社区和论坛转载,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一些文章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注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