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校》既是寓言又是預言‧你或你的孩子屬於哪種動物?
<-{YBD_ATTACH_1}->
教育家R.H.里夫斯博士寫過一則耐人尋味的寓言故事──《動物學校》。據說每一個看過這則故事的人,若將之比對現實中的學校,都會陷入深深的思考……而最值得思考的是,這則寓言故事,寫於1940年!
在動物學校未成立之前,每隻動物都是快樂且自信的。老鷹飛得高、獅子跑得快、兔子跳得遠、水獺游得棒……
有一天,動物們決定創辦一所學校,以便迎接所謂“新學校”的各種挑戰。學校裡開設的活動課程包括跑步、爬行、游泳及飛行。為了公平起見,所有的動物都必須參加所有課程。
第一批學員有鴨子、兔子、松鼠、鷹以及奇特鰻魚。
鴨子在“游泳”這門課上表現非常傑出,甚至比老師還優秀。但在“飛行”這門課,他的成績只是勉 強及格,“跑步”的成績更是慘不忍睹。因為跑得太慢,所以放學後不得不放棄游泳,留下來練習跑步。他不停地補課練習,腳掌都磨破了,期末考試時終於獲得了 勉強及格的成績。而他的游泳科目,由於長期得不到練習,期末時只獲得了中等成績。學校對中等成績是能夠接受的,所以,除了鴨子本人以外,沒有人在乎這件 事。
兔子在剛開學時跑步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但由於在游泳科目中有太多的作業要做,他不得不整天泡在水裡,泡得他幾乎神經衰弱了。
小松鼠本來在爬行課程上表現優異,但對飛行科目感到非常沮喪。因為他的老師只許他從地面上起飛,而不允許從樹頂上起飛。由於他非常喜歡跳躍,並花了很多時間致力於發明一種跳躍的遊戲,結果期末考試時爬行科目只得了70分,跑步只得了及格。
老鷹由於活潑愛動,被視為“問題兒童”,受到老師們嚴厲地懲罰。以爬行課為例,它打敗其他同學先到樹頂,同時也堅持用自己的方式。但他用的是自己的方式,而不是老師所教的方式,因此他並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
學期末公佈成績,普普通通的奇特鰻魚同學,由於游泳還馬馬虎虎,跑、跳、爬成績一般,也能稍微飛行,因此他的總分是班級裡最高的。畢業典禮那天,還成為代表。
生活在草原上的土撥鼠拒絕入學,同時也反對納稅,因為這所學校的管理者拒絕增加“挖掘”這門課程。為了子女的將來想,他們沒讓自己的孩子在這所學校就讀,而是先把他們送到獾那裡做學徒,之後又聯合其他鼠類創辦了一所私立學校。
據說這所學校辦得相當成功……
工廠教育,教出一模一樣的學生
這是很有名的故事,美國暢銷作家Stephen R.Covey就曾在《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引述了寓言《動物學校》,提醒“要能尊重個別差異!”
在上期【新教育】集中討論的《拯救男孩》一書中,作者也引用《動物學校》這則故事,提出了“學 校教育,偏離了教育的核心目標”的觀點:這所動物學校,不正是我們現代學校的縮影嗎?我們的學校不正同樣以統一的要求、統一的內容、統一的進度、統一的考 試和統一的評價來要求每一名學生嗎?
現代教育制度,是一種工業化教育制度。工業化時代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決定了現代的學校制度和人才培養模式。已故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對此感嘆:“跟蒸包子一樣一屜一屜的,出來一個模樣。”
現代學校被深深地烙上了工業化的印記。學校是工廠,教室是流水線,學生則成為流水線上的產品。 流水線上的產品沒有生命,不需要個性,只要具備特定功能,能夠滿足預期需要即可,同樣的生產線生產出同樣型號、具備同樣的功能的產品。學校教育用這種工業 化生產的方式,大規模、大批量地生產製造完全相同的產品──學生,不管他們的天性如何,不論男孩還是女孩,孩子們被相同的教育模式規範教育成同一類型的 人。
在這樣的學校教育下,教育就是書本學習,幾乎否定了孩子獲取知識的其他途徑,如動手實踐。在這 樣的學校教育下,教育就是接受學校教育,否定了孩子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教育對孩子來說,越來越成為一種被強迫從事的艱苦勞動,而不是充滿樂趣的身體和心智 成長過程。可以說,現代學校教育已經偏離了它的核心目標。
動物學校
告訴了我們甚麼?
究竟是誰扼殺了鴨子的游泳天賦?
為甚麼兔子的精神會崩潰?
為甚麼第一個到達樹頂的鷹得不到老師的表揚?
為甚麼普普通通的鰻魚最後卻是班上最好的?
這所動物學校的管理者,為甚麼要拒絕鼠類動物的要求?
記者:《動物學校》這個寓言故事,讀了確實發人深省。我跟孩子討論時,他堅持自己是老 鷹,認為不應該勉強動物去學一輩子也學不會的事。像鴨子本來就不能飛,為何要它飛呢?老鷹既然能直接飛上樹,為何還要讓它爬上去?我自己認真想了很久,發 現自己竟是鰻魚,甚麼都只會一點。這有點悲哀。
張喜崇(馬大法律系畢業,目前是博大教育心理學博士班生):讀完這個故事,腦海很自然的浮現一些大師曾經說過的話,譬如孔子說因材施教;人本主義大師馬斯洛說一個人能夠成為甚麼,他就必須成為甚麼。還有近代如夏山學校、森林小學,加納的多元智慧理論,都在在指出教育的功能就是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能力。
從這則故事反省我們的教育現象,就可以發現我們的教育讓學生在自我認識的部份做得不夠,很多學生到了大專還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是甚麼,方向在哪裡!而且學校在回應個別不同能力的學生時,也顯得乏力。
羅盛威(師範學院畢業,目前是小學老師):是的,這故事一針見血,戮破了今天教育界的弊病,這應該也說明,應試教育並不是大馬或亞洲國家的專利。
劉瑞蘭(檳城理大畢業,目前在中國北京任雜誌編輯:我 當然反對應試教育,也希望孩子能避開,但有人說過一段值得思考的話:應試教育真的一點優點都沒有嗎?以前中國很多人說要取消高考(就像我們的SPM),但 有個媒體人卻說,這是唯一能讓人從底層爬出來的公平制度。他認為至少考試是有監督的,如果沒有考試,很多人就會憑關係、憑賄賂來得到教育的機會。在最最下 面的人,永遠不會有出頭之日。
我已經學會了不去試圖改變制度。身為母親,我現在的教養方式,就是讓孩子多拿主意、多動腦筋、多看點東西。我覺得一個思想獨立、意志堅強的人不那麼容易給應試教育壓扁的。
植建成(台灣輔仁大學畢業,目前是節目製作人兼時評人):這是很有啟發性的小故事,很適合讓那些一心要把孩子送去學鋼琴、珠心算的父母看一看。這故事也讓我想起了我中學看過的一本書,叫《天地一沙鷗》。有一隻頑固的海鷗,不願飛行只為捕食,而醉心飛行特技,還被同伴唾棄。所以土撥鼠的子女是幸福的,至少牠們的父母撐它們。
專業游泳的鴨子、擅長跑步的兔子、爬行一流的松鼠不見了
我們的教育,大量製造平庸的鰻魚
記者:動物學校提出最直接的討論之一,就是學校為何用統一的標準、統一的內容、統一的進度和統一的評價來要求每一個學生。有些孩子數學、科學特好,但語文科真的不行,但學校就是用總平均排名。學校為甚麼一定需要考試?
張喜崇:考試或評估是制度化學習的一個 必然過程,但是它不全然一定要以現在最常見的紙筆測試來進行。我覺得考試是讓學生認識和瞭解自己的能力,也是讓老師認識孩子的一個工具。而這個工具只能鑒 定某種能力,這是教師和學生都需要瞭解的。加納提出的多元智慧中,有許多是現在考試所測不來的。
植建成:也不是要廢除考試這麼激進,考 試的好處是,它可以用百分比去量化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對需要考試成績的單位來說,比如大學,它是一個參考的依據。然而,人類有很多能力,真的是考試考 不出來的。容我再舉一例,像英國當今最酷的大廚Jamie Oliver,功成名就,衣食無憂,但他小時候是有閱讀障礙症的,學校成績應該很爛,但誰知道他烹飪這麼行,煮菜這樣有魅力?
所以父母和學生自己,不要太死心眼,如果你也有考試考不出的天賦,不要糟蹋它,努力加油,讓那些曾看不起你的人,以後大跌眼鏡!
劉瑞蘭:有個監督的制度,哪怕它有多壓 抑人性,總比沒有好。要甄試出精英來劃分等級,考試是最容易的工具;要改變自己的地位,進入大學拿文憑是最方便的途徑。大家都想有效率,大家都想成功。我 在想,如果人能慢下來,心裡能自給自足不受外面影響,那麼應試教育就不會給人帶來困擾,或者應試教育根本就不會出現,人人都會找到自己心裡的那個 destination。
這篇寓言的重點正是說,因為設了一個標準,所以學生都必須按這個標準來評判。我覺得標準不只在學校,整個社會都是那樣。很多企業就是要這種綜合人才,好聽叫“通才”,不好聽就是“庸才”。
奇特鰻魚這樣的學生很多,最直接的症狀就是,到了大學要選專業的時候,很茫然。其實恐怖的不是做不了自己喜歡的事,而是不知道自己喜歡甚麼。因為錯過了培養自己愛好和自信心的最重要階段,所以再也不瞭解自己可以成為怎樣的人。
張喜崇:奇特鰻魚的成功,說明了我們的教育是在培養庸才,無法栽培出真正的專家或者是學者。當然是有一些特殊例子,那是因為家庭教育或是老師個別發現才成功的個案。簡言之,教育理念不新鮮,但是在實踐的部份,卻永遠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記者:如按文中邏輯,鴨子是不是就只學游泳?兔子只學跑就好了?學生是不是都應該掌握好一些基本功呢?如此,文中的比喻會否過於簡化了?
劉瑞蘭:我覺得,寓言總是會簡化的。其實我贊成基礎教育,不只是小學,即使在大學,我記得以前在大學上過的哲學課,老師說第一年全大學的人都應該學哲學,無論理科還是文科。這才叫university,總是要學一些universe的東西嘛。
記者:這故事想要表達的主旨大概就是因材施教,這一點是很明顯的,只是在我們的學校,要求因材施教似乎是遙不可及,要求學校啟發各別學生的潛能,同樣是天方夜譚,那我們為何還需要學校?
植建成:牛不太適合掌門,狗不適合耕 田,每個人都有其屬性,我覺得父母和老師在教育時,一直忽略了“啟發潛能”這一塊,多可惜!他們大概心中都有一幅未來子女“功成名就”的想像圖,然後逼他 們就範。我們其實活在一個蠻好的就業時代,不一定要赴京考上狀元當官,賣保險、打電玩也可以有一片天,正如俗話說“適才適所”、“成功是把對的人放在對的 位子上”。
張喜崇:我們去學校,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是甚麼?所以需要透過多方面的接觸來認識自己,和發展自己的潛能。如果你知道你是老鷹,你應該去學習飛翔的學校。但問題是,更多人不知道自己是甚麼。有一些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老鷹,可是還是要他們學游泳。
學校的存在不能單純從個人的需要來看,它也包含了國民教育、國家認同、社會建設、文化傳承等因 素。其實早期學校的存在是服務於國家社稷的需要,個人需求的部份甚少被關注到。譬如60年代冷戰時期,美國為了在太空探索超越前甦聯,全面推動科學教育, 雖然科學教育成功了,但是也犧牲了人文教育的部份。
此外,人畢竟不同於動物,或還是屬於同一類的動物(如果從這個寓言故事來看),所以一些基本能力應該還是要有的,就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4個“學會”︰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共同生活,透過學校教育就能很好的貫徹。
動物學校裡
最難為是老師……
記者:我想老師們明白這個寓言故事的思考點,問題是當他們面對現實的學校大環境時,不得不以考試和分數為目標來教學。這要如何因材施教呢?
羅盛威:在這個寓言中,並沒有說明老師的身份,但低效率的教學成效,並不能歸咎於課程不好,而是老師沒有好好的認識學生,為他們的天賦才華提供更多成長的空間。
我想說,應試教育並不等於填鴨式教育。在應試教育下,老師也可以進行活潑教學,發揮創意。老師 拒絕活潑教學,採取填鴨式教育,再說“學生要考試,我的課都教不完了,哪來時間活潑教學?”其他最流行的原因還包括:“教育部要求的紙筆作業 (paperwork)那麼多,我哪有時間好好備課?”“班上學生那麼多,作業都改不完了,哪能再搞活動?”種種似是而非的外在原因,成為老師拒絕改變的 最好藉口。
記者:在討論時,最常聽到年輕老師們說“有本事你來教教看”,或是叫家長自己來教教看,其實我認為那是拒絕正視問題。我們當然瞭解在一個大班制底下和應試教育體制裡,所有前線老師的辛苦,但那樣的話,會給人一種“我不能進步,我無力改變”負面心態的印象。
羅盛威:是的,今天教育改革所面對的最大障礙,並非應試教育,而是缺乏有熱忱的老師。
記者:你是前線教師,或許你讀了這個故事更感同身受。當一個班上同時有鴨子、兔子、松鼠和鰻魚,這老師應該會教得很吃力吧!你認為老師可以怎麼做?
羅盛威:好的課堂,教育的手段應該是多 面性的;同一個科目,也應當以不同的方式教導,讓每個學生都能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有時候用口述,有時候用戲劇,有時候用繪畫,有時候用影片,有時候 用活動,有時候用勞作,有時候用音樂,有時候用遊戲;總之,讓每個學生找到他們學習的切入點。
每個課堂都好比一個動物學校,教導的課程相同,但學生卻不一樣。作為老師,雖然無權改變課程,卻有能力改變教導方式,針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導。好的老師不一定甚麼都會,但卻肯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掘他們的天賦,同時開闊他們的眼界。
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取決於學生的學習表現;至於其他除學生以外的因素,包括教師的學歷是高是低、教師的才華是多是少,都不是最重要的。
有些學生排斥語文科,或許與他們並沒有語文方面的天資有關,但是教師的教學手段若能趨於多元,而不是純粹的口述與作業,相信學生的學習效果就能大為提高。好的老師,注意到每個學生不同的需要。而一般的老師,只注意到自己的需要。
記者:這個故事的另一個討論點,就是“是否該取長補短”?像鴨子取兔子的長(跑)來補自己的短,取老鷹的長(飛)來補自己的短,最後,因為在“取長”上用了太多時間,導致自己原本是優勢的“所長”(游泳)也只能及格而已。
植建成:我越來越相信“天份”這件事。 以前,我相信努力一定可以克服差勁的表現(就像很多學生一直追求數學科和語文科的成績都要一樣好)。但近年來,我被說服了,相信“與其花時間去做你不拿手 的事,不如專心把你愛做、想做的事做好,成就可能更大,而且也不容易疲倦”。如果邁克喬丹被父母逼去搞電腦,或是比爾蓋茨被命令去打籃球,他們應該只會成 為“邁克蓋茨”和“比爾喬丹”這些寂寞的庸碌凡人。
張喜崇:最近出席洪蘭教授的講座,有兩 段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一句是“取長補短”,我個人認為,這個觀念不全然是對的。動物學校就是典型的取長補短,原本會的不好好發揮,反而去做些自己不擅長 的,最後連會的能力也埋沒了;第二句是“在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也是錯誤的。因為如果你一直在同一個地方跌倒,表示你不適合做那件事情,就應該要 換一個地方爬起來。
蘇明進老師:學習需要對話,需要同儕的支持與肯定。
能懂得、欣賞孩子的差異,這是很重要的教育信念。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也因此這個世界才會這麼熱鬧、可愛!
如果我是動物學校裡的老師,自然得好好的教所有的動物,因為那是教育政策、我的工作,也是家長信任我的原因。
不過我會在既定標準下,找到讓每個動物都很開心學習的方式。例如:我們可以讓鴨子有更多在動物們面前展現游泳的機會,讓兔子能夠盡情的跑,讓小松鼠和老鷹帶我們登上高處,體驗從高處看這世界的美。
同時,我也會讓學有專精的動物們,去教其他弱勢項目的動物。例如我們讓善於游泳的鴨子,帶大家學習如何游泳;讓兔子教大家跑步,讓小松鼠教大家爬樹,也讓老鷹教大家飛翔……透過動物們彼此的對話與語彙,教的人得到了自信;被教的人,也得到了再次學習的機會。
這也就是學校存在的價值。
其實孩子是無法獨自學習的,這就是“社會建構”的重要性。學習是需要對話、需要澄清的,也需要同儕的支持、同儕的肯定。也許我們在學習一套很“制式”的課程,但是為甚麼孩子還是期待上學?因為那裡有同伴,有學習的樂趣,也有可以展現自己專長的機會。
土撥鼠在土撥鼠學校裡,可能永遠不知道他比其他動物更會挖掘的專長。因為土撥鼠學校裡,每隻土撥鼠都會這項本領,那有甚麼值得驕傲的呢?
張維益:走自己選擇的路
在創作動物學校插畫的過程中,我不斷的思考,假使可以選擇,我會選擇成為學校裡的哪隻動物?
後來我覺得,我情願選做封面主圖裡後面的樹,因為至少還可以選擇要伸向哪裡。我最不希望被人安 排自己的“將來”,幸好以前父母讓我自己選我現在要走的這條路。至於大家所討論的,既然動物都有強項,為何還需要上學,我認為動物們還是需要上學的,但是 應該要以自己的強項發展,學好基礎,才可以談專科。
至於老鷹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我認為老師有沒有表揚,對我來說不很重要。其實我在藝術學院時,也不是老師很喜歡的學生,因為我常常遲到和曠課。哈哈,這是不良示範,但我在創作這條路上,不會放棄,堅持到底。
思考題:
1.如果你是老師,學校裡有沒有“鴨子、兔子、松鼠、鷹或鰻魚”?你是如何對待他們的?
2.你做學生時又是屬於哪種動物?你受到了甚麼樣的對待?
3.我們究竟是要讓我們的教育適合學生,還是讓學生適應我們的教育?
結語:人生沒有標準答案
瞭解自己,才能飛得更高
應試不等於填鴨,動物學校的老師們可以在牢固的學校體制下發揮他們的熱情,進行活潑教學,發揮 創意,還有最最重要的,要能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究竟是鴨子,還是兔子或老鷹。如何讓孩子更瞭解自己,包括自己的興趣和專長,然後因勢利導,讓他們在掌握基本 功之後再往自己的特長發展。這是當前教育所欠缺的,現在很多少年直到中學畢業了都還不瞭解自己。
然後,大人都應該保留一點欣賞的眼光,允許鴨子繼續暢游,也允許老鷹用自己的方式到達樹上,站高一點,仰視自己光明的未來。
學校再大,因材施教也並非完全不可能──除非,我們把它變得不可能!在統一測試的前提下,我們真的不應該再強調排名,認為考前幾名/在前段班的就是好學生,因為他們可能就只是你苦苦栽培出來的鰻魚,看起來大致相同。
而‘發展強項’還是‘補充弱點’真的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因人而異,也因人的教育信仰而異。我們的教育有時太強調‘well-rounded’(面面俱到、多才多藝、全方位的),或許我們應該對‘擇善而固執之’重新有新的理解。每個人都有獨特之處,真的沒必要來個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