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圣诞为您特别的“圣诞书”

平日,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忙碌,读书时间总被侵占挤压。读书之所以越来越奢侈,是因为读书需要时间,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匹配一份心境。这里给你的圣诞礼物是一张书单。


寒冬时刻围炉夜读,可谓读书的好时光,圣诞节前开列书单的做法也是素有传统。《纽约时报》、《卫报》等海外媒体每年都会选择一年之中质量最高的图书,列成一份温暖的圣诞书单,以作为对一年新出版图书的总结与点评,所选书籍,虚构与非虚构各占一半。也有爱书人会为自己定制一份圣诞书单,作为节日和未来一年的读书指南。


圣诞书单的意义不必全在于奖掖与展望。手执书卷,自我对话一番也不失为美事一桩。毕竟又一年时间奔袭而过,积累一年的心事总要在内心开辟一个角落好好安放。那些或温情或有趣,甚而稍有些凝重的书都是能让心事尘埃落定的良方。穿越一场场喧嚣派对、一次次酒足饭饱,一个人沉浸在书中。从书籍中走出来时,相信你已能够再次整装待发。


《航空信》


作者:[瑞典]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美]罗伯特·布莱


译者:[瑞典]万之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这是一对文坛兄弟长达25年的由生命深处生发的对话。特朗斯特罗姆和布莱,前者是名满全球的诗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另一位则是年长特朗斯特罗姆5岁的美国着名诗人。他们的谈话涉及了美学、文学、生命情调,甚至深入到日常生活的零散琐细。两人的对话透露出通信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互涉,为他们文学创作的后台。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作凝练,写起信来却是下笔千言。而布莱则言辞干脆、直接。二人不同的语言风格构成了这本书本身的跳跃韵律及思想碰撞。而诗人之间的友情也能让人心中涌起暖意。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


作者:王安忆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王安忆的语言一向细腻、精致而稍带犀利,这本书透出的温情并不在文字风格,而在于观察视角。其中收录的33篇散文记录了作家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的方方面面。从关起门来的柴米油盐到人情世故、时尚变幻。王安忆在其中记录了自己对城市生活、两性关系以及对社会边缘人投射的关注。有人将之称为“隐私式”写作,其实,这只是作家对日常生活所思所想的忠实记录。


《庇护所》


作者:[美]劳埃德·卡恩 编着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劳埃德·卡恩行走美欧大陆,收集 1000多张照片、250幅插图写成的此作,记录了不同时代和地域,人们“手工打造,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护所”。这本书关于建筑,更关乎生活方式——书中的现代人,多半是年轻人,出于信念而选择了现在的生活方式,在乡间自给自足,而庇护所就是他们的居所。


《学飞的盟盟》


作者:朱天心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西方,圣诞节是大人最应该给予孩子温情的时候。正因为如此,《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才显得如此凄凉。台湾女作家朱天心将自己深切的爱意全部记录在这本《学飞的盟盟》中。作家对女儿的爱在于让女儿自由生长,并在一旁细致地观察。她对关于女儿的一件件小事的记录充满着丰厚趣味。有趣的是,这本书中一些“惊为天人”的儿童画是出自女儿之手。这本身也构成了对女儿成长的一种记录。有过相似经历的母亲能够在此书中寻得似曾相识之感;而盟盟本真的童年时光也恰是每一个人都曾经经历的。


《圣诞忆旧集》


作者:[美] 杜鲁门·卡坡蒂


译者:潘帕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这是一本带着温情与关爱的书,作者将自己的童年时光讲述得令人动容。自幼父母离异的卡坡蒂被寄养在亚拉巴马乡间亲戚家中,单纯善良的老处女苏柯小姐的陪伴与呵护使一个本可能苦情的童年变成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时间过去,当年的乡下小男孩已是纽约名流圈里的优游客,豪掷一场黑白舞会被称为世纪派对。光华流转,他却一次次回溯童年,成名以后的三十年里断断续续写下三个短篇。文章字句平朴,乡愁绵延,在不经意的细节处催人泪下。亲情和友善是世间最明媚的色彩。此外,追逐名利与悠然自处之间,哪一种是更认真的活法?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参照。


《渴望之书》


作者:[加拿大]莱昂纳德·科恩


译者:孔亚雷、北岛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科恩是歌手、词曲创作者。早年以诗歌和小说在文坛成名,小说《美丽失落者》被评论家誉为上世纪60年代的经典之作。很偶然的机缘,他进入民谣领域,在朱迪·科林斯(Judy Collins)的帮助下,将他的诗作配上简单的和弦,开始游吟生涯。他写的歌被各界歌手翻唱,至今已有300张以上的音乐专辑收录。《渴望之书》中收录的诗,是科恩在南加州伯地山的禅修中心、洛杉矶、蒙特娄以及孟买写的,距他上一本诗集的出版已经超过20个年头。这本诗集同时收录了诗人顽皮挑衅的画作,这些作品和玄思冥想、无始无终却又隐隐透露着晦暗幽默的诗作相映成趣,是科恩最真挚动人的绘本诗集。


《花乱开》


作者:老树画画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老树画画”在将画上传微博后的一年多时间内,始终以云淡风轻的方式撩拨着观画者的心绪。而且,这种撩拨多数时候是成功的——观画者感受到短暂安宁,然后品味出自己的生活多么琐碎无聊,于是由那淡墨画,由那打油诗,生出许多对往事对青春对远方的臆想。那是一种已然苍老的少年心态,老树(刘树勇)自己也说,他是在学画后又过了30余年,找到自己后,才能够这样画画。他的画接近清代“扬州八怪”的那些小册页的画风与态度,意图与时代、与生活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以画的无限单纯对抗环境的嘈杂无序。这些曾在微博上被再三转发的作品,如今结集在《花乱开》中,依然叫人向往又欢喜,有着超越网络的舒适度。只是环望我们四周,世界还是那个世界,真可惜那些画中的芬芳,始终无法弥散到窗外。


《遥远的房屋》


作者:[美] 亨利·贝斯顿


译者:程虹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世纪20年代,美国作家亨利·贝斯顿来到科德角——那片立于大西洋(9.02,-0.08,-0.88%)西岸的辽阔海滩,“迈步走进了漫长而明媚的岁月”。与惊涛骇浪、飞鸟游鱼为邻,他经历了四季,并写成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遥远的房屋》。这一年的终点,冬季,他写道:“沙丘及大海滩完全成了我个人的天地。我独居在水手舱,像克鲁索在他的荒岛上那样无人打扰。人类从我居住的自然世界中消失了,就好像他也是某种候鸟。” 在城市的瑟瑟冬季到来之时,这种悠远寂寞但“漫长明媚”的感受,正仿佛科德角贝斯顿的房屋一般遥远。在与自然的相对中,贝斯顿触及我们内心深沉而持续的欲望,这正是钢铁森林与数字信息无法给予的,人从属于一个巨大存在的稳定感。

 

最新资讯

发表评论

【郑重声明】本网站部分文章由网友经社区和论坛转载,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一些文章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注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