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是“熱愛自己”的生活

 

美好生活,是“熱愛自己”的生活

我們越來越重視幸福。那麼,什麼才是真的幸福?經濟發展了,手中有錢了,人們自然就感受到幸福了嗎?並非如此。

先來看一個故事。寧靜的夏日海灘上,一個印第安長者邊曬太陽,邊哼著歌編織草帽。一位美國商人想買他手中的草帽,問多少錢一個,長者回答5美元。過了一個星期,這位美國商人回來了:你的草帽很受歡迎,我要訂100個,多少錢?長者遲疑了一下,說,那就每個10美元吧。商人很驚訝,為什麼買得多反而貴了?長者說:我編1頂草帽是一種享樂,而你讓我編100個,我要趕時間,受累,精神上痛苦,所以,你必須付給我更多,以彌補我失去的精神快樂

在我國雲南麗江,也有這樣一位老太太,她經營一家茶館,生意很好,但她每天只接待一定數量的客人。她說,和天南地北的客人聊天是她開心的事,可人多了會很累,所以不接待。在賺錢與快樂之間,她選擇快樂。

這兩位長者無疑是懂生活的智者。他們告訴我們,良好的情緒體驗和對生活的滿意感比金錢更有價值。

現代心理學認為,美好生活,實質是一種“熱愛自己”的生活。

傳統觀念對於幸福的理解較為簡單,認為有錢就是幸福。在一個物質相對匱乏的階段,這種幸福觀是有道理的。而當有一些錢後,人們最初是會感覺到幸福的,但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發現,單純的金錢買不來幸福。現代幸福感的建立正是隨著對於金錢幸福觀的批判開始的。

過去,世界各國都採納以GDP衡量一國貧富的方法,現在已受到廣泛質疑。比起一百年前,現在人類的平均壽命從四十七歲增至七十七歲,財富則翻了幾番。以美國為例,和上世紀六十年代比較,家庭平均購買力如今已增兩倍,但幸福指數只增加了一點點。我們現在的物質條件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好得多,但感到快樂的人口比例卻有減無增。人類並沒有因為壽命增長、財富變多而變得更快樂。

上世紀六十年代,非洲小國不丹就制定了一套“全國快樂指數”,以此衡量和指導國家發展。它包括四個指標: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並公平分配資源;保護自然環境;促進文化發展;創立良好的治國之道。在這些原則指導下,不丹人並不過分看重GDP的增長。雖然不丹72%的國土面積由森林覆蓋,並且其中大部分保持原始狀態,具備良好的旅遊業發展潛力,但他們卻對發展旅遊業並不熱衷,不鼓勵甚至限制大批遊客的到來。為什麼?原因就在於,這個國家的國民對自己家園自然環境的重視甚於遊客兜里的外匯。

社會財富永遠是獲取幸福感的手段,只有幸福才是生活目的本身,在有限的一生中,這種自足其性、生活愜意和無憂無慮,一定是人們心中嚮往的理想狀態​​。

 

最新资讯

发表评论

【郑重声明】本网站部分文章由网友经社区和论坛转载,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一些文章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注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