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有一雙審美的眼睛

有人認為,自然美是客觀存在的,只要有眼睛和耳朵,人人就都能感受和理解美了。其實不然。美學史上有一首題為《美盲》的詩,描寫一農婦置身於楓林夕照、畫眉清音美麗如畫的境界中,她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動於衰,如果撇開詩中嘲諷勞動婦女的意思,人們對自然美的欣賞不確實需要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嗎?羅丹說得好:“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如果我們不想我讓孩子成為“美盲”,那麽僅僅帶他們到自然環境中去是很不夠的,還要引導、培養他們熱愛自然和註意知識的陶冶。

怎樣使孩子有一雙審美的眼睛呢?幼兒思維的主要特征是通過具體形象來認識事物進行聯想的。培養孩子認識自然美的能力,要從他們思維的特點出發,從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入手,采取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方法引導。

第一步讓孩子認識自然界外部的特征美,拿顏色美來說,自然界中可謂是五光十色。紅玫瑰、黃菊花、粉杜鵑、白水仙、爭奇鬥妍,媚態百生。不同種類的動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裝扮自己,金龜子金光閃爍,紅蜻蜓通透鮮紅,大熊貓黑白分明,孔雀開屏更是燦爛奪目。節假日帶孩子到公園或遠中效外,能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為教材,給孩子講解顏色的種類特點,相互的關系,以及各種顏色構成的自然畫而能給孩子以美的享受,提高孩子感受自然美的能力。自然界形態美也極其豐富: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松,給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騰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銳不可擋的力量表現出磅礴的氣勢美……面對自然界各處獨具一格的形態美,引導得法,孩子必將從中吸取美的養料。

相傳,初唐傑出詩人駱賓王,七歲時寫過一首《詠鵝》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家鵝嬉戲水面,本來很平常,而七歲的駱賓王,卻能用簡練、形象的語言,描繪出一幅生動的畫面。這種對自然美深刻的觀察,感受和表達能力,無疑是與他自幼熟詩文和平日熏陶分不開的。這說明,要使兒童真正學會欣賞自然、提高審美能力,在身臨其境獲得豐富感性認識的同時,還要給予必要的知識傳授,使他們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

運用知識提高孩子審美能力,可從多方面入手。比如:建築美的欣賞,建築藝術歷來被稱做“凝固的音樂”。那些造型精巧、風格多樣的古今中外建築,以其巧奪天工而被世人贊嘆,我國是建築藝術馳名世界的國家,在遼闊的國土上,有數不勝數宮殿、寺院、石碑、橋、塔、亭、臺、樓、閣、軒、廊,像明珠一樣燦爛奪目。平時,家長要有機會就可進行審美教育,在觀賞時,先讓孩子看到建築物的全貌,講解建築物的布局、功能、結構、色彩、造型上的特點,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古代建築宏偉、氣勢的美。有的古代建築和風景勝地還有動人的神話傳說,讓孩子了解這些故事和傳說,既可增長知識,又能激發孩子的想象力,使審美更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希望家長們積極創造條件,用知識啟迪孩子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全面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

 

最新资讯

发表评论

【郑重声明】本网站部分文章由网友经社区和论坛转载,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一些文章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注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