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高中啟動新一輪教育改革
法國高中誕生於拿破侖時代,最初基本是貴族和資產階級子女的領地,能夠進入高中並通過考試的人數極為有限。20世紀中期興起的教育民主化促進了高中教育的普及,社會差異與教育質量的問題逐漸顯現。人們不僅要求教育機會的平等,還要求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的平等。上世紀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以來,采取了“教育優先區”等一系列促進教育公平的改革措施。但法國高中的改革基本徘徊於“才能至上”的精英主義和調整社會不公正的“差異補償”兩種政治取向之間。既要按才能選拔優秀人才,又要照顧弱勢群體,在實踐上難以兼顧,因此鮮有成效。
高留級率、學業失敗、各專業方向地位不平衡等問題一直困擾法國高中。為此,上世紀末法國就曾發動一次大規模的高中課程改革,並就“高中應當教授哪些知識”在社會上展開大規模咨詢和討論。然而,這些改革措施的效果並不明顯,學業失敗依然嚴重,學科不平衡還在加劇,在這樣的背景下,法國啟動了新一輪的高中教育改革。從新頒布的改革方案來看,此次並未對前次改革作出否定性的結論,而是使前次教育改革當中的不少措施更為有效地實施。
法國的情況與我國國情有很大不同,但是隨著其高中普及帶來的新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值得我們關註。特別是高中分科時給予學生多次選擇機會以及讓每個學生都成功、避免學業失敗的理念,對於我們有一定的啟發。
2009年年底,法國國民教育部正式公布了高中教育改革方案。這份名為“面向2010年的新高中”的方案提出,要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高中教育。法國總統薩科奇為此發表專門講話,表示對改革的支持。法國高中的這次改革可以歸結為三大目標:更好定向、更好輔導、學好外語。根據日程表,改革將於今年9月開始在全法國的高中一年級實施。<-{YBD_NEWPAGE}->
更好定向
給予學生一種“錯選權”,使高中分科成為漸進的、可更改的過程
法國高中教育在傳統上是一種精英教育。但是,近年來隨著技術和職業教育迅速發展,高中的普通教育單一模式早已不復存在。普通高中、技術高中和職業高中三類學校並存,造成了法國高中體系錯綜復雜的局面。
所謂“定向”,就是確定未來專業方向。初中畢業之後,法國學生必須在普通教育、技術教育或職業教育之間進行選擇。進入高中後,學生必須在高中二年級開始前選擇一個學習方向,定向分流。普通高中學生可以選擇的3個方向是文科、經濟與社會科學、理科;技術高中可選擇的方向包括第三產業科技、工業科技、實驗室科技、社會醫療科技。
傳統上,高中一年級為定向階段,學校只開設共同科目,沒有專業科目。學生要在當年的學習過程中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最遲要在學年結束時作出決定。然而,剛剛入學的高中生對於未來職業知之甚少,在短短一年時間裏確定專業方向顯得緊迫,特別是學習方向一旦確定就很難再更改。因此,高中一年級學生流行的一句話是“嗨!快點兒,沒時間了”。
法國社會上還流行一種“過濾理論”,認為學校的功能不是培養職業能力,而是根據道德與行為的標準對每個人進行“過濾”和排序。勞動力市場則根據學校的排序接納求職者,排在後面的即文憑較低者,便被排斥。
高中階段的“定向”不折不扣地履行這一功能:把優秀學生挑選出來送入名牌普通高中,把差生淘汰到職業高中。在法國,理科一向被視為優勢學科,選擇理科的學生很容易進入大學校預備班和就業出路好的高等技術教育機構,而理科專業的高中生以出身社會中上層居多。相反,在職業高中學習的學生實際上無任何機會進入名牌大學校,也就沒有可能進入國家的統治精英行列。因此,為了鼓勵學生,掛在中學教師嘴邊的口頭禪是“加把勁,否則你就被定向了”。
為改變上述教育制度的弊端,本次改革強調賦予學生一種“錯選權”,允許高中二年級學生重新選擇學習方向,使一錘定音的“定向”變為漸進的、可更改的。為了方便學生在升入高中二年級後重新選擇,新高中課程將加大共同科目的比重。同時,學校要為有重新“定向”打算的高中生開設補習培訓和過渡培訓,避免讓學生為了適應不同方向的學習要求付出留級重修的代價。<-{YBD_NEWPAGE}->
更好輔導
法國政府堅持認為,對社會存在的不平等,學校應予以校正
法國高中改革的目標是使每個學生都成功,這主要是針對當前法國高中嚴重的學業失敗問題提出的。上世紀70年代,法國開始普及高中教育,此前的100多年時間裏,高中教育一直屬於“精英教育”序列。然而,高中教育普及化過程中付出的代價令法國社會“不能容忍”。
目前,每年法國有3.5萬名年輕人離開普通高中或技術高中時沒有高中畢業會考文憑,8萬名大學生離開大學時無任何高等教育文憑。28%的高中生至少在高中階段留級一次。而留級生和無文憑的年輕人多數出身於中低階層。法國校園暴力事件每年發生超過8萬起,或多或少與中學學業失敗有關。許多政治家和社會學家不斷抨擊這一社會不平等現象。
為了解決高中的學業失敗問題,改革方案要求學校對每個高中生實施個別輔導,以保證他們學業成功。具體而言,從高中一年級至三年級,學校要對學生實施每周2小時的個別輔導,為在各學科及學習方法上遇到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為學生提供向高等教育過渡的方法,幫助學生深入學習知識,制訂學業和生涯規劃。
個別輔導針對的是學習困難的學生。實際上,早在1999年法國高中課程改革就已提出了個別輔導的措施。法國教育專家認為,學生在獲取知識方面的平等,依賴於每個學生在學校占有一定的時間、空間和資料等良好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班級中的個人學習和練習是社會公正、教育公平的保證。家庭提供的私人補習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但在法國,學習輔導的私人市場並不大。法國政府堅持認為,對於社會存在的不平等,學校應當予以校正,學校應當免費、公正地組織這種輔導,使每個有特殊困難的學生都能獲得教師的幫助。
但是,1999年以來實施的個別輔導效果並不理想,一些學校的個別輔導時間不是給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而是用於幫助一些學習不錯的學生拔高成績,向最有前途的理科專業過渡,甚至一些學校不把個別輔導視作幫助學生而是懲罰他們。因此,此次改革要修正以前的偏差,並加大個別輔導的範圍,從一年級推廣至二、三年級。<-{YBD_NEWPAGE}->
學好外語
對法國高中生來說,學會兩門外語並不難,難的是改變心態
法國高中教育改革的另一亮點是,強調要建立有利於外語學習的高中。改革方案稱,這是改革最具雄心的方面之一,“在學業上,每個學生都應當掌握至少兩門外語”,文科應當成為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領域並引起人們的重視。
外語學習是法國高中教育的一個軟肋。直至今天,許多法國人可能還沈浸在法語曾經的輝煌之中,他們不屑於學習和使用法語以外的其他語言,甚至不願承認法語的日見衰落。在前幾年的一次基礎教育改革中,法國首次在政策文本中倡導學習英語,但並不是簡單地稱之為“英語”,而是定義為“國際交流的英語”。對於法國高中生來說,學會兩門外語也許並不難,難的是改變心態。無論是英語還是其他語言都樂於接受,這才是法國學生真正走向國際的第一步。
此外,這次改革方案肯定並堅持實施1999年法國高中課程改革的一項創新之舉——“個別指導課”。個別指導課,直譯為“有指導的個人作業”,目的在於給學生真正的個人學習時間和空間,通過在全國統一的選題目錄中選擇一個主題,如“文學藝術與政治”、“傳統與創新”、“中斷與繼續”等,開展個人或小組活動,完成一件帶有研究性質的作品。這個作品可以有多種形式,如模型、詩歌、辯論、報告、科學實驗、錄像、網頁等。不同學科的教師在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下,給學生以指導和幫助。最後,教師對學生的作品及其對整個作業過程的陳述作出評估。
開展有指導的個人作業,有助於學生在主動的學習與探究活動中激發好奇心、求知欲,培養批判精神,可以調動所學習的各學科知識,打破知識的學科界限,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生活與職業能力,如團組工作、資料收集、論證、掌握信息技術、語言表達等。這種課程既是一種跨學科的學習,又是培養獨立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並且已成為法國高中畢業會考的科目之一。